鼎金ㄟ故事

014

在很久以前,鼎金這一帶沒有人聽過耶穌基督的名,他們篤信傳統民間宗教,直到郭鳯(王進源兄弟的母親)嫁給王連在之後,才將基督教的訊息帶到鼎金來,郭鳯姊妹是鼎金地區第一個基督徒。
接著是黃天福牧師的母親施彩姊妹(得勝婆),她在搬來鼎金居住之前就已信主;大約在七十幾年前,郭奎(李魯長老的母親)的二女兒李笑罹患重病,曾到處求神問佛,但病情毫無起色,且日趨沈重,就在這山窮水盡,走投無路之時,郭奎驀然想起施彩曾經向她說過上帝醫治的權能及禱告的效用,於是,就遣大女兒李玉到舊城教會請蘇天明牧師來為李笑禱告,上帝的恩典就降臨在李笑身上,她的病得到醫治痊癒,郭奎全家因此立刻棄絕偶像,全心全意追隨基督。

02

郭奎在親身經驗上帝的恩惠後,便懷著一顆感恩及愛主愛人的人,迫切的想將福音傳給每一個渴望被醫治拯救的人,所以,只要有人身體不適或病痛者,無論路途遠近,她一定儘速前往為他們禱告,在郭奎殷勤不倦的傳揚,愛心耐心的關懷引導而來信主的家庭有:周在、周天賜、蔡江龍、蔡木窗、蔡耀明、陳廚、黃奇文、黃大頭、鄭德枝、林新成、林將、劉草、劉春恭、莊泰、莊文生、張銅、鄭文生、吳輪、黃唇、黃玉、郭啟西、郭啟明、林海樹、林水樹、林龍秋、黃天賜、黃沛、黃進元、言仔、榮仔…等,聖靈不斷工作,福音就漸漸在鼎金地區紮根生長。

3

一.篳路藍縷走過曠野
當時,鼎金地區這些信主的人,每個禮拜天就以扁擔挑著聖經、聖詩及午餐,全家大小徒步前往舊城教會做禮拜,在沒有柏油舖路的時代,道路凹凸不平,塵土飛揚,下雨時,則泥濘滿地,寸步難行。然而,愛主心切,無論風雨,皆不能阻止這份敬拜上帝的熱忱,這種艱辛跋涉的日子,週復週,年復年,大約持續二十幾年…。

6

後來,大家皆有共識,認為應該在鼎金地區設立一間教會。於是,大約在1954年初,由當時在舊城教會擔任長老的周在及擔任執事的李魯,向舊城教會提出在鼎金設立教會的構想,沒想到,舊城教會卻以剛分設右昌教會,無力再設教會為由而推辭;當時,蘇天明牧師剛由舊城轉任到新興教會,就建議由新興教會來分設。無奈,新興的長執反對,此一計劃亦告失敗;幾經波折,設立教會的願影似乎已渺無希望。然而,大家靠著信心,存著盼望,堅定不斷的禱告,期待上帝於關起一道門後,再另外開啟一扇窗!

7

推行倍加運動(P.K.U.就是信徒、教會都加倍成長的意思)。周在長老就邀李魯長老、蔡江龍長老到台南見總會總幹事黃武東牧師,說明分設教會之必要性,黃牧師瞭解三人的來意後,深受感動,就答應以倍加運動之名義來分設鼎金教會。本來總會預計以五萬元支援我們,但中會卻以沒經費為由,要我們自行設法,在沒有金錢支援下,無法購買土地,就暫時租借會友鄭文生兄弟屋外之廣場為建堂用地(大約是現在天祥一路17~19號之間),然後開始購買竹材,雇請竹匠搭建。唐昆龍執事和幾位弟兄亦從中協助,大約花十幾天的工夫,終於完成鼎金教會的第一間禮拜堂。它是以竹子為骨架,以泥土為牆壁,屋頂覆蓋茅草的「竹管教堂」,中會為我們擇定1955年4月26日為開幕日期。

8

有了屬於我們自己的教會後,就向前金基督教道生院院長李幫助牧師申請黃娟娟、郭雪卿倆位傳道師來協助事奉工作。她們大約來了一年多,後經長執會同意,聘請姬天恩牧師為第一任牧師,姬牧師因年紀已大,只待了二年就離開雖然擁有自己之教會,但土地卻是暫時租借,非久安之計,於是便積極物色土地,經郭奎執事從中斡旋,終於摒除萬難,向鄭文生兄弟購得教會現址之地;由於資金不足,只夠付訂金,其餘款項則由蔡江龍長老、唐昆龍執事二人,將自家田地之所有權狀拿去四信抵押貸款給付,教會則用奉獻之款項分期償還貸款及利息。

9

當購地、整地一切就序後,便準備挪移「竹管教堂」,但礙於會友人數不多,搬遷不易,於是李魯長老就到舊城及右昌教會號召人馬,請求支援。
就在1957年5月3日,約百名人員,耗1~2小時,共同將屋頂茅草已拆除,牆壁泥土已撬掉,將只剩架構之「竹管教堂」扛遷至現址。在扛遷過程中,整條路上都沒有車輛經過,讓我們能順利完成此具歷史性之壯舉。

OLYMPUS DIGITAL CAMERA

二.上帝的殿堂
教會在穩定中不斷成長,信徒人數與日俱增,原有之「竹管教堂」頗有不敷使用之虞,長執們逐有另建教堂之議。於是積極策劃,參考海埔教會之外觀,自畫設計圖,請右昌教會陳存義長老興建,會友則輪流排班擔任水泥雜工;建堂經費來源,由長執會決議,請劉草執事估算每位長執所有不動產之價值後,每人奉獻估價的十分之一,其餘則由會友甘心樂意奉獻或向其怹教會募款,因經費收入不定,以致工程延宕,時建時停,前後費時五年才完成這間約可容納百人之「歌德式教堂」。它坐落於現址鼎力路上;在建堂接近完成之時,有一隻五爪豬被棄置於鼎金山上,那是一般人眼中不祥之物,會友們合力將豬捕捉回來,飼養於唐昆龍執事家中。等到1963年12月25日舉行獻堂時,在宴席中增添一道佳餚。

OLYMPUS DIGITAL CAMERA

在建「歌德式教堂」之初,曾聘請張美玉傳道來協助教會各項事工,約一年後離開;之後,就由吳慕修長老、劉淇水牧師、林金柱牧師三人輪流到本會主領主日崇拜兼到各教會募款;直到1962年才聘請鍾桂松牧師為第二任牧師,在鍾牧師任內,曾分設高楠、新莊二地之家庭教會,並於1967年開辦光仁幼稚園,1969年創設光仁儲蓄互助社,1973年1月購買當時教會後面444坪地地,以擴充活動場所,其中200坪由蔡江龍長老奉獻。鍾牧師於1973年2月離任,之後約半年時光,就由陳勝政先生來本會主理主日禮拜。
1973年7月聘請莊懿仁牧師為第三任牧師,在莊牧師任內,於1975年興建設教20週年紀念館(舊牧師館)。1977年分設新莊教會。1978年聘阮榮宗牧師為本會副牧駐在新莊教會牧會。1981年7月7日,新莊教會升格為堂會。
此座歷時五載,艱辛完成之「歌德式教堂」,在高雄市政府18~5期市地重劃禁建時,正位於公共設施、道路用地之上,故於1982年2月搭建一間臨時「鐵皮屋教堂」,這間教堂陪伴信徒走過七年歲月。

14

1986年2月15日舉行新建聖殿開工禮拜,正式開工興建現在這座巍峨壯觀的殿堂。在興建之前,長執曾到處參觀其他教會,以做為建堂之參考。最後,由莊懿仁牧師介紹蘇天明牧師之長子蘇希宗建築師設計建築。建堂經費來源,分為兩部分:先公開讓長執及信徒認捐金額,然後以分期方式奉獻。另一部分則是出售政府重劃後補償之地所得的款項;原預計建築經費為2500萬,但等完工後核算,一共耗資3000多萬,比預計金額多出一千多萬。但在上帝恩典帶領之下,並無短缺,更綽綽有餘,甚至將建堂所剩經費奉獻250萬給仁雄教會建堂。

17

1986年因建堂工程進行期間,缺乏場地可供幼兒活動,且考慮幼兒安全問題,經小會決議,停辦幼稚園。至此,光仁幼稚園正式走入歷史。
這座「現代化教堂」,原來打下十樓地基,因考慮經費問題,只建五樓,後又考慮使用空間利用不足,再加二樓,成為現在之它樓建築。於1989年4月23日舉行設教34週年感恩禮拜及獻堂典禮。
1995年莊懿仁牧師離任。1996年聘請宋信樂牧師為第四任牧師。宋牧師到任後,積極培育人才,著重主日學教育及青少年教育,為教會之永續發展奠定基礎,創立兒童詩班、成人主日學、婦女成長班、親子成長班、笛子班…等,事通人和,百廢俱興,教會各項事工,井然有序,欣欣向榮,正邁向積極、有活力、有生命之現代化教會。

202

21